要说咱们班的“镇班之宝”,非班主任刘老师莫属。她年纪五十有余,但个头儿嘛……用她自己的话说,“跟智慧成反比”。具体多小巧呢?就是她站讲台后面,我们常以为老师在跟我们玩“躲猫猫”,只闻其声,不见其人。她一走上讲台,那副硕大的黑框眼镜几乎占了她半张脸,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,后面藏着一双永远“似笑非笑”的眼睛。那眼神,三分慈祥,七分狡黠,仿佛随时在说:“小样儿,你们那点小心思,我隔着镜片都看得一清二楚!”
刘老师的课,那绝对是“全校限量版欢乐喜剧现场”。尤其当她上作文课时,那更是高潮迭起。你瞧,“同学们!”她扶了扶那标志性的“啤酒瓶底”,声音抑扬顿挫,“要‘漫画’一位老师,就得像画我这样,特点鲜明!你们看我这身高,跟‘大块头’詹可为站一起,是不是有点小鸟依人的感觉?”说着,往詹可为身边一站,还故意比了个仰望的姿势,全班顿时笑倒一片。她还不尽兴,继续拿自己“开涮”:“写外貌的时候,可以这么说——我们刘老师,身材娇小,能量巨大,讲起课来像一颗充满知识的‘跳跳糖’;她那副黑框眼镜,不是用来遮黑眼圈的,那是她智慧的‘聚光灯’,‘刷’地一下,就能照出你作文里的错别字!”她一边说,还一边配上了夸张的“探照灯”动作,逗得我们前仰后合。在她的自嘲式幽默里,我们瞬间就掌握了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夸张描写的秘诀。
这样一位课上“笑果”十足的老师,课后自然成了我们“斗胆”开玩笑的对象。有一次,一个调皮鬼对她说:“刘老师,您知道吗?我们都偷偷叫您‘表情包本包’!”本以为老师会稍稍板起面孔,谁知她眼睛一眯,那条“似笑非笑”的缝里透出光来,慢悠悠地说:“哦?那你们可得注意版权,使用我的表情包,得付费——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生动日记!”一句话,既化解了我们的“无礼”,还巧妙地布置了作业,引得我们心服口服地哈哈大笑。还有同学“担忧”地问:“老师,您好歹是一位名师,总这么自黑,形象不要啦?”刘老师一听,乐了,拍拍胸口说:“我这叫‘黑到深处自然红’,懂不懂?再说了,我这形象,五十多年了,坚不可摧!”
这就是我们的“幽默大王”刘老师。她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,用自嘲作调料,把课堂变成盛宴;用幽默作桥梁,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。她让我们明白,最高级的幽默,不是取笑别人,而是乐观地看待自己,并把这份快乐,慷慨地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蒸湘区实验小学5.3班:隆佳成